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秸秆颇为常见。以往,受制于技术和成本等因素,农民们对待这一“既不能吃、又没有用”的农林废弃物的态度往往是“一烧了之”。这种做法既污染空气,又平添了火灾隐患。可以说,秸秆是农村推进生态宜居建设路上的一道坎。
而在安徽省蒙城县,秸秆却被变废为宝。
安徽上元农林科技集团是一家围绕家居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布局的集团化公司。尽管偏居皖北小城蒙城,但企业却是中国异形板材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从这里输出的异形板材高达5万立方米。其中,不少板材经过下游企业加工后,进入宜家等知名家居卖场。
走进上元集团,原木旋切、压制成型、打磨等流程井然有序。摆放成品的厂房内,用作转椅靠背的弯曲木胶合板堆放齐整、一字排开,十分壮观。
不过,按照惯常思维,这等规模庞大的企业往往需要铺设热力管网并向当地热电站购买热能,或者,干脆自己架设锅炉,将煤燃烧制热。但在上元集团,既无热力管网,更没有见着成堆的煤。
“奥秘就在于此。”上元集团总经理吴兴亚道出了玄机。他指着厂房一角堆放的如小拇指大小的颗粒说道,我们把这种生物质颗粒投入锅炉进行燃烧制热。与传统的煤相比,生物质颗粒燃烧充分,无烟、无污染,热能输出量更大,“我们可是亳州为数不多完全使用生物质颗粒作热能的企业”。
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了解到,吴兴亚所说的生物质颗粒指的是秸秆、废弃建筑模板等经过粉碎、烘干、制粒成型等工艺而形成的一种燃料。它的原料成品率较高,1.1吨左右的秸秆就能制成1吨的成品。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它既实现了环保排放,又解决了秸秆利用难题,更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成本。以上元集团为例,如果使用煤作为燃料制热,每天的消耗量至少在30吨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上元集团所用的生物质颗粒并不是从他处购得,而是由企业自身研发的设备所制。
吴兴亚告诉记者,在上马5万立方米异形板材的同时,上元集团本着绿色发展理念,出于对新能源产业的看好,同时考虑到皖北丰富的秸秆资源,打造了年产10万吨生物质(废弃物)成型燃料能源综合利用项目。
他介绍道,在推动这一项目过程中,企业始终把技术攻关和研发工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为项目赋能。今年1月,上元集团顺利与中国工程院蒋剑春院士签约,建成了蒙城县首个院士工作站。
目前,上元集团10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项目的产能已经完全释放。这些燃料的应用,每年能够直接减排二氧化硫2500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25万吨。此外,企业年产生物质(废弃物)成型燃料能源机器设备数量已达200台(套)。
“未来,新能源产业链将会是集团重点发力的板块。毕竟,它有市场,更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吴兴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