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控费“利器”,破医疗“困局”

时间:2019-03-31 09:51  来源:未知  编辑:信息发布员  次

执控费“利器”,破医疗“困局”



人社信息化龙头,平安医疗生态圈的重要版图。公司发源于国家“两弹一星”的摇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中物院旗下“军转民”的重点支柱型企业。目前公司服务覆盖23个省市区、110多个地方,7万余家医院药店以及近5亿人群。平安通过定增入股公司,成为重要股东。公司将和平安医保科技一同作为平安的底层基础能力平台,服务于平安在商保以及社商合作领域业务的发展。

 

“三马”大战医保移动支付,公司卡位价值待重估。医保移动支付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资金、流量的双重入口,“三马”围绕医保移动支付的大战已经打响,公司凭借人社信息化的资源优势是巨头争先合作的对象,卡位价值待重估。

 

联手平安,共拓医保控费蓝海市场。医保控费的核心就是最大化的发挥支付方在医疗产业中的强势地位,以临床诊疗规范及卫生经济学证据为依据,监督管控医疗质量和医保费用相关情况,而IT系统将成支付方医保控费的核心抓手。政府组建医疗保障局,医保控费产业有望加速推进。平安医保科技是医保控费产业核心玩家,公司将联手平安,共拓医保控费蓝海市场。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人社信息化龙头,平安医疗生态圈的重要拼图。以支付为杠杆,执控费“利器”,公司将携手支付方(商保、社保)共同破解现有医疗困局。未来公司基于自身在人社的强资源禀赋,借助平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生态势能,有望实现业务的升级和腾飞。预计2018、2019年EPS为0.69元、0.94元,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50元。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降低风险;政府信息化投入低于预期;与平安合作进展低于预期。

1. 人社信息化龙头,平安医疗生态圈的重要拼图

1.1. 民生及国防信息化领域领军企业

中物院“军转民”重点支柱型企业,立足于2+3新军民战略。公司发源于国家“两弹一星”的摇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中物院旗下“军转民”的重点支柱型企业。公司立足于2+3新军民战略,主业围绕民生、军工两大业务领域,大数据、大健康、军民融合三大战略方向展开,具体业务可分为人社信息化、医卫信息化、公积金信息化、民政信息化和军工信息化、自主可控。其中,1)民生领域:公司是国内民生信息化的龙头。从1998 年开始,公司成为人社部战略合作伙伴,是同时参与了金保工程一期、二期总体设计、规划立项的2 家企业之一;是人社部社会保险核心平台创立者和主研单位;是具备人社部三认证和开发认证的2家企业之一。目前公司服务覆盖23个省市区、110多个地方,7万余家医院药店以及近5亿人群;2)军工领域:公司是国内军工信息化龙头企业,是三大军工集团的信息化支柱厂商,是国防科工委首批军工信息化建设入围企业。

 

 

1.2. 业绩增长稳健,重视研发投入

业绩增长稳健。公司自2015年底上市以来,未做过重大收购,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内生增速。近三年,公司营收保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近期,公司预告2019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净利润1249.80万元-1416.44万元,同比增长50%-70%,整体业绩继续保持着高增长的趋势。

 

重视研发投入。公司上市以来明显加大了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逐年上升。目前,公司在推进的重大研发项目包括城乡一体化社保软件产品升级与产业化项目、医疗融合应用软件产品项目、运维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民生领域软件研发平台升级项目、医保便民服务平台项目、医保基金精算与医保服务治理解决方案项目、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支撑服务项目等。这些重要项目将有助于公司围绕“2+3新军民战略”,在“做实做深主营、围绕主营拓展、多元营收探索”等方面持续推进。

 

预收账款占比较大,财报扎实。公司对于营收的财务确认采取了较为审慎保守的态度,整体来看预收账款的营收占比较大,财报的质量相对扎实。

 

1.3. 平安医疗生态圈的重要成员

平安通过定增入股成为公司重要的战略股东。公司于2016年3月公告定增方案,2018年2月最终完成落地。平安系的平安养老险、平安人寿以及平安部分高管(通过广发广发恒定24号集合资管通道)成为公司战略股东,合计持有8.54%的股权。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曾于2017年3月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久远集团的股东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正在筹划久远集团股权变动的相关事宜,该事项还涉及国资审批等相关流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平安全面布局“P-P-P”医疗生态圈,致力于打世界最大的HMO(管理式医疗)。平安集团在2016年确立了“平安3.0时代”发展的全新战略,强调以“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为目标,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围绕大医疗健康产业,平安实现了“P-P-P”的布局:“消费者端”(patient)、“医疗服务提供方”(provider)、“支付方”(payment)。其中,在消费者端和医疗服务提供方,中国平安已具备核心医疗资源和两个入口,一是线上的平安好医生,作为国内互联网线上问诊的平台;二是线下的基层医疗大平台探路者的万家诊所,透过私人诊所巡医,万家诊所正建立一个非常庞大的诊所网络。在“支付方”,公司在商保领域有“平安健康险”、“平安寿险”、“平安养老险”,致力于打造符合国内消费者的健康保险产品。同时,考虑到国内消费者所有的医疗开支,约50%靠医保报销。公司在2017年初成立了平安医保科技公司(又名平安医疗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200多个城市,建立管理医保报销的平台,审核报销参保者提供的一系列资料,间接管理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从而影响整个服务的医疗机构,并为健康险产品定价提供依据。斥巨资建立起“P-P-P”的医疗生态圈布局,完善自身的核心医疗资源之后,中国平安致力于寻求医疗+保险的完美结合,打造世界最大的HMO(管理式医疗),即:从过往游离于医患关系之外的被动赔付者,转变为介入医患关系中间,通过对医疗机构的供给行为和患者消费行为的主动管理,解决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费用和质量等问题。

 

公司是平安医疗生态圈的重要一环。如前文所言,平安管理式医疗的核心是以支付作为杠杆,介入到医疗服务机构和患者之中,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医疗机构的供给行为和患者消费行为的主动管理,实现医疗产业最核心的控费问题。在最为核心的支付方环节,公司将和平安医保科技一同作为平安的底层基础能力平台,服务于平安在商保以及社商合作业务的发展。具体而言,1)控费方面:公司将和平安医保科技共同为政府提供医保控费服务;同时,所积累的控费经验和个人数据将为平安的商保产品定价形成重要的依据和能力;2)支付方面:公司将和平安医保科技打造实时理赔和在线支付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参保人就医的支付体验。

 

2. “三马”大战医保移动支付,公司卡位价值待重估

2.1. 医保移动支付是行业痛点

支付难是患者就医排队时间长的重要原因,医保在线支付未打通是行业痛点。国内患者就医的一大痛点就是“就诊慢,排队长”。看病挂号难,而看病缴费更难,有时候看病才10分钟,缴费却要排上1小时。如果能把医疗支付实现线上化改造,无疑将大幅优化患者的就医流程和就医体验,有效解决排队时间长的问题。尽管移动支付已经攻克了消费者涉足的绝大部分生活消费场景,但是其在医疗支付领域却面临着很大的难题。支付宝在《未来医院一周年服务数据报告》曾披露:“在合作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医的患者通过支付宝未来医院进行结算的比例仅占2.6%。原因在于医保不能实时结算。”

 

由于未接入医保,第三方支付只解决了医疗支付中个人自费的部分。医疗场景中的付费包含了“支付+报销”两个环节。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大部分情况下只解决了个人自费部分,报销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医疗场景中的报销,又包含“医保报销”和“商保报销”,而这才是医疗支付场景下最难攻克的难关。只有解决了报销的问题,配合现有的支付功能,才能说是真正完成了医疗场景下的支付问题。其中,理赔服务一直是健康险客户体验不佳的关键所在,就医时客户需垫付大额医疗费用,事后申请理赔时各种单据繁杂、手续繁琐,材料提交完毕后还得在漫长的审核与打款流程中备受煎熬。

 

2.2. 政策支持下,医院“大门”逐步打开

政策支持,医院“大门”逐步打开。从技术角度来看,移动支付在医疗领域上并无技术难点,过去医保移动支付的主要难点在于:1)医院动力不足。鉴于医院开展移动支付并无直接受益,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2)医保基金的安全问题。医保支付涉及到医保基金的资金使用安全的问题,社保机构的顾虑在于,如果不要求线下刷卡,社保卡有可能被冒名“盗刷”。在这背后,是对全国医保基金收不抵支的担忧。但我们观察到,从2015年开始,政府大力鼓励益民服务的政策导向的背景下,医院“大门”正在逐步向移动支付开放。其中,人社部2016年11月发布《关于印发“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的通知》,更是被业界认为是推动社保卡线上支付结算模式的明确信号。

 

医保移动支付正在全国快速推广,有望成为医院“标配”。早在人社部发布《“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之前,2016年6月深圳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医保移动支付试点工作。深圳人社部联合腾讯、阿里以及平安多家互联网支付公司及试点医院合力打造医保移动支付平台,在深圳陆续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十几家医院进行医保在线支付试点合作。2017年,江苏镇江、浙江嘉兴、绍兴等地陆续开始支持医保移动支付。从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数据,医保移动支付已经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开来。在政府支持以及“三马”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合力推动下,医保移动支付未来有望成为医院“标配”。

 

医保移动支付可实现“医保+自付”一键支付的完美体验。我们以微信的医保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为例,微信对接医院和当地人社部开通的医保支付接口之后,患者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支付缴费,还能选择医保支付或自费支付,免去排队缴费的麻烦。根据微信介绍,根据试点经验显示,患者使用微信医保支付,平均可节省43.6分钟的排队等候时间。

 

2.3. 三马大战医保移动支付,医保移动支付是资金、流量的双重入口

三马大战医保移动支付,入口价值进一步凸显。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市场上缺乏一个针对医疗消费场景的支付工具,其主要原因在于与社保的对接比较困难,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政府出于安全考虑的原因。医保移动支付产品能够实现“医保+自费”的一键支付,意味着消费者的就医支付体验达到最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医疗消费来说,医保移动支付产品绝不只是一款支付工具,支付的打通就意味着账户(资金)、流量(入口)。我们观察到,平安、阿里、腾讯均在加码医保移动支付,以此切入互联网医疗大健康产业。

 

从流量入口的角度来看,医保移动支付将加速推动用户就医行为线上化。基本医保作为目前医疗行业最大支付方,线上化将会对整个互联网医疗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线医保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商业模式由此产生,关键是,它将极大的推动用户就医行为的线上化。可以说,医保线上化是就医行为线上化的基础,就医模式的改变是行业变革的起点。未来买药、就医都可以通过医保移动支付产品作为入口实现。

 

从资金入口角度来看,医保移动支付产品可以成为盘活医保个人账户的重要桥梁。根据人社部最新数据,截止2017年底,医保个人账户的积累余额达到户积累6152亿元。盘活医保个人账户,部分转换为商业健康险的购买的潜力巨大。腾讯微保董事长刘家明在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指出,“从2012年开始,政策指出可以用医保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险,现在已经有超过30个城市在进行试点。不过这个试点还没有大范围地推开,背后有诸多掣肘:其一是让居民知晓该政策,让商业保险可以触达用户;其二是该购买方式的支付流程比较繁琐。” 不同于一般的钱包类应用,医保移动支付产品直接对接医保基金,也意味着可以成为盘活“医保基金个人账户”的通道,为商业健康险引流,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直接在APP上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我们认为,掌握了医保移动支付,也就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医保个人账户基金”的出口,潜力巨大。

 

2.4. 公司助力巨头打通医保移动支付,卡位价值巨大

公司承建的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是开展医保移动支付的重要基础之一。由于社保基金统筹权在各个地市,过去医保基金事实上并未完成全国联网。如果需要进行异地就医,患者往往需要自己先垫付,住院费+外地开销,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同时往返奔波累,最后还要回到自己所在地进行报销,繁琐,费力、费时。在过去异地就医实时结算没有打通的情况下,即使上线医保移动支付,患者可使用区域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2016年,公司独家承建了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作为医保全国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截止到2017年底,系统基本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目前,在实现市级统筹、完成省内异地就医结算系统的基础上,已全面建成联通部、省、市、县四级的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实现全国31个省份、所有统筹地区、全体参保人员、主要医疗机构全覆盖,主要信息秒级传输。在公司承建的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基础上,异地医保实时结算功能得以上线,为全国开展医保移动支付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医保移动支付的业务逻辑可以分为两步。

 

1)step1:完成医保账户与第三方支付账户关联。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社保系统建立的数据接口,可以采集医保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通过身份证号和社保号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或APP上注册虚拟医保卡,与医保中心信息库内的个人信息及身份待遇进行关联,同时实名绑定银行账户,在医保身份-待遇-付款等多个环节间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交易。第三方支付医保账户的绑定要求医保患者必须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注册有实名认证的借记卡或信用卡信息。对于医保患者的认证是通过医保系统及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共同完成的。

 

2)step2:对接医保业务系统,实现费用的实时分解和医保支付。医保患者绑定医保卡信息后,虚拟社保卡建立成功。在公立医院挂号就诊的信息(上传在HIS系统里面)会通过第三方平台传送至医保中心信息库,医保中心根据其享受的医保待遇,实时分解费用并将支付数据返回第三方平台,在第三方平台完成所需负担部分的支付。

 

公司打造医保移动支付平台助力巨头打通产业链。从医保移动支付的业务逻辑来看,公司卡位的人社信息化系统对于互联网巨头打通医保移动支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1)实名身份认证。第三方支付平台必须与社保系统建立的数据接口,也就意味着需要与公司的社保业务系统对接;2)医保支付。将患者的就医数据上传给医保信息中心,完成费用分解以及医保部分报销支付,同样需要与公司的社保业务系统对接。

 

公司率先打造医保移动支付城市级解决方案“天津金医保”,有望实现全国复制。根据天津市政府官网公示,由久远银海控股子公司天津银海建设运营的医保在线支付城市级解决方案“金医保”已经正式上线,目前暂时确定全市26家试点医院,取得经验后逐步向全市推广。“金医保”是天津市人社部旗下的APP,公司通过为人社部打通医保在线支付为契机,实际上构建了城市级的医保在线支付平台,平台后续将成为对接包括互联网巨头、商业保险等商业机构的通道和桥梁。根据文件规定,公司将负责运行维护、技术服务、金融合作等事宜,实际上也是为公司开展后续市场化对接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公司社保信息化业务覆盖23个省市区、110多个地方,在地方政府积极开放医保移动支付的背景下,公司有望将“天津模式”复制到全国。

 

医保移动支付平台对接有望为公司带来丰厚收益。根据产业链调研,公司的医保移动支付平台对接商业机构的收费模式将是“一次性安装费+流量收费”的模式。具体而言,1)医保移动支付平台在医院端对接一家商业机构将收取10-15万的一次性安装费;2)后续的运营收入,按照流量收费,即按照医保移动支付的交易笔数或者是流水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收费。我们认为,在三马加速进场医保移动支付以及医保移动支付开始逐步在全国全面放开的背景下,公司凭借人社信息化所积累的资源优势,有望获得丰厚收益。

3. 联手平安,共拓医保控费蓝海市场

3.1. 政府组建医疗保障局,医保控费产业有望加速推进

政府组建医疗保障局,加速推动医保控费。国家组建医疗保障局的意义在于整合原来碎片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定价制度,对于医保控费的推进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过去国内医保体系处于分治的状态。三大医保基金中,人社部负责管理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新农合则由卫生部门进行统筹。在具体操作上,发改委管定价,人社部管医保目录,卫计委管招标采购,最后由医保埋单,花钱的谈不了价格、管不了规范使用,结果造成医保压力越来越大。此次部门改组之后,发改委的药品和医疗价格管理职责、卫计委的采购招标权力将被纳入医疗保障局,三大医保基金也将实现统一管理,权力更加集中。值得强调的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会的介绍,医疗保障局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监督管理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医疗机构相关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等”。我们认为,医疗保障局相对强势的地位将更有利于其介入医疗服务过程管理,医保控费将得到更好地推行。

 

IT系统是医保控费的核心抓手。医保控费的核心就是最大化的发挥支付方在医疗产业中的强势地位,以临床诊疗规范及卫生经济学证据为依据,监督管控医疗质量和医保费用相关情况。其中,医保控费IT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医保经办机构的人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单诊疗流程进行细致的审核和监督,通过IT系统进行控费审核,是行业必然趋势。医保控费系统的上线,能够做到对每一例诊疗流程的规范程度以及处方的合理性进行检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3.2. 医保控费市场潜力巨大

医保控费系统是刚需。医疗产业有其特殊性,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为医疗服务付费的主体不是接受服务的主体。提供服务的是医院,支付方的是医保/商保,接受服务的患者。所谓医保控费,就是支付方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财务报销方,通过自身的议价能力影响产业链中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院、医药)的合理医疗、用药行为。如果按照最终客户划分,医保控费系统厂商的业务方向可以分为:1)辅助政府医保基金控费;2)辅助商业保险控费。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医院主动上线控费软件的意愿在加强。考虑到医保收入已占据医院收入的一大半。一旦不合理的医疗行为被医保拦截,不予报销,医院的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也会影响患者满意度。医院自身也希望通过医保控费,规范临床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以促进医院发展。

 

医保控费技术厂商的商业模式可以分类:1)1.0模式:直接面向政府、商保提供费用审核服务;2)2.0模式:随着支付方(政府、商保)在产业链的话语权增强以及医院自身精细化管理需求的提高,医院将开始成为控费服务的重要付费方;3)3.0模式:积累大量参保人(社保、商保)的就医数据之后,医保控费技术厂商有望可以通过脱敏的方式,为商业健康险等市场机构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典型的例子就是商业健康险的精算服务,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目前国内商业健康险产品并不能像寿险产品一样做到精算定价。医保控费技术厂商有望借助数据优势,和商业健康险公司达成良好的合作。

 

医保控费的审核服务费市场空间测算。暂时不考虑大数据变现等远期的业务模式,我们保守估计,只计算医保控费厂商作为IT工具的市场空间。1)在社保控费领域,医保局+医院端的审核服务费的市场规模在40亿+/年。2)在商保控费领域,医保控费厂商与商业保险有望达成按照审核单据数量收费的商业模式,我们预估市场空间在37亿-111亿之间。

 

社保控费行业竞争格局初步建立,平安处于第一梯队。鉴于商业健康险尚未形成规模,目前国内医保控费市场主要以帮助政府社保控费为主。经过前两年的跑马圈地,行业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平安医保科技的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一梯队,截止2018年3月,其业务已经覆盖全国70%城市和8亿多人口,为全国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提供控费服务、精算服务、医保账户等服务。

 

低价竞争是初期商业策略,后续持续的粘性服务将带来稳定收益。由于在行业竞争初期,个别企业期望通过低价甚至免费的形式竞标,完成快速跑马圈地,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对于医保控费市场的盈利问题产生担忧。考虑到:1)低价竞争并不是行业普遍现象;2)从政府采购的趋势来看,2017年10月发布的87号令《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已经对政府采购标准进行了细致修改,低价控标的现象得到显着缓解。我们对医保控费市场的后续收费较为乐观,控费审核服务黏性高的特点将有望提供稳定收益。

3.3. 联手平安,共同开拓医保控费市场

与平安医保科技共同开拓医保控费市场。公司与平安医保科技在医保控费技术能力上高度互补。医保控费系统涉及的核心模块包括医保规则库、临床知识库、药品信息库。其中,医保规则库需要在国家通用版医保政策的基础上,对全国各地医保政策进行本土化规则处理。公司作为国内人社信息化龙头,长期服务于医保部门,在医保规则库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平安医保科技则研发了大量大数据应用模型,擅长于医学知识库、药品知识库领域。

 

后续公司有望与平安在商保领域开展精算服务合作,空间广阔。除了与平安医保科技共同开拓医保控费市场之外,公司后续与平安合作的最大看点在于为平安的商业健康险产品、以大病医保为代表的社商合作产品提供精算服务支持。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目前国内商业健康险产品并不能像寿险产品一样做到精算定价。公司在全国人社医保平台20余年的海量数据积累,将成为平安商业保险发展的重要支持。

 

4. 投资建议

公司是国内人社信息化龙头,平安医疗生态圈的重要拼图。以支付为杠杆,执控费“利器”,公司将携手支付方(商保、社保)共同破解现有医疗困局。未来公司基于自身在人社的强资源禀赋,借助平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生态势能,有望实现业务的升级和腾飞。预计2018、2019年EPS为0.69元、0.94元,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50元。

5.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降低风险;政府信息化投入低于预期;与平安合作进展低于预期。